「堯舜禪讓」-殺子的文化
「『堯舜禪讓』的虛構故事帶著極厚重的家國政治倫理情懷,崇父輕子,『父親』才是中心。家長制的孝道特點導致了向後看的心態。這種戀父情結導致的是人格上普遍的不成長。被虐狀況下的『和諧』常只是表像。極權主義擅於披着溫情面紗。」
「如果西方文化可以算是一種『殺父的文化』的話,那麼中國文化( 指儒者建構的倫理文化_秦村注) 就不妨被稱為『殺子的文化』。」(_《中國文化的深層結構》. 孫隆基.177頁)
堯舜禪讓這個故事帶出的,是被虐狂的戀父情結 極權主義倫理的範式。
自孟子以後,「人皆可以為堯舜」是儒者編造的聖人人格理想。「 堯舜禪讓」的美德成了政治倫理的楷模。 這個故事可說是後世仁德說的「血脈」。 但這個故事也正正是被視為「殺子」的楷模。
故事的來源大意是這樣的:舜自少喪母,生父是個瞎子,後又續娶, 生了一弟一妹。舜成長過程中常受父毒打後母虐待但都逆來順受, 後母與弟象甚至想將他殺死才甘休。 舜雖然受了種種的苦難卻依然不記仇,對父母依然孝順。 舜的孝跡感動了堯帝,不但將兩個女兒嫁給他做妻子, 後來還把天子的王位禪讓給了舜。
「孝感動天」是儒者追求的一種道德境界。「堯舜禪讓」 故事帶出的是被虐狂的戀父情結。舜的楷模是群化的倫理榜樣, 喪失了作為個體「人」的獨立性。這也是「吃人」說法的根據,是「 人」學角度的說法。這個故事本身與儒者所說之「人性本善」 也自相矛盾。封建倫理規範只是一套形式。
儒者的聖人人格不是西方基督教的「神格」
基督教的「神」是信仰的彼岸,明燈。是超越世俗的情感, 這是宗教式的。神只有一個,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 反而誕生了符合民主精神的法制、保障了個體差異與自由。
聖人人格不是宗教式信仰,只是世俗現實中的倫理榜樣
不是超越的情感也就不會誕生宗教式的道德信仰與奉獻精神。 依附性的群化倫理人格帶著原始性的血緣作為紐帶, 以功利為目的的倫理道德在日常生活中衍生出排他的幫泒。 在否定人格平等的孝道中,父親是至高無上的權威, 先天帶著反民主的排他性。儒家倫理文化是父權專制的產物, 兩仟年來成為了中國人人格發育的乳汁。 中國人在這樣的現實政治倫理中導致的首要生存問題是要學會「 識事務」,群化人是這樣煉成的。 封建極權倫理的人格結構需要的是管得好的青官明君而不是民主。 這也是殖民統治受歡迎背後的原因。
中國歷史上的朝代更替從來都是暴力血腥的。 蘇聯東歐的和平革命很難在中國土地上出現,這是文化「基因」 問題。掌權者是施虐的父母官,尊嚴來自權力,需要的是平庸的馴( 臣)民。
「堯舜禪讓」的虛構故事帶著極厚重的「家國政治」倫理情懷, 崇父輕子,「父親」才是中心。 家長制的孝道特點導致了向後看的心態。 這種戀父情結導致的是人格上普遍的不成長。被虐狀況下的「和諧」 常只是表像。這個故事披著極權主義的面紗。「獨尊儒術」 是導致中國文化單元發展的原因。
小說、影視劇是反映現實的。 這種人格不成長的狀況也大量存在中國人的文化作品中。 孫隆基博士曾寫過一本書叫《未斷奶的民族》, 書中列舉了大量中美兩國小說與電影中的情節人物作比較對照, 而看出其中文化的差異。
作者在書中指出,在香港的影視文化中大量充斥著事母至孝, 為子女犧牲一切的母親角色。 借孝道之名向第二女性施暴是港產片的正面處理手法, 在美國電影裡這種手法只會被視謂精神病(在港產影視劇中「 被殖民」的身份是隱形的,且人物「個體」普遍模糊, 缺乏人性深度,品味低俗。人物普遍缺乏教養也欠普世價值。 面臨回歸只懂五十年不變而不懂保障中國人的文化發展與人權。 這是精神不成長。_秦村批註)。 臺灣電影裡面女性總是傳宗接代的角色。九三年出產的《喜宴》 雖然時代不同了, 編導主觀上想灌注入一點時髦女權意識卻畫虎不成反類犬, 女主角淪為了替男家完成保留香火的母胎化投射。 美國式的人格成長是「自我」疆界的絕對化。 女權主義興起是對男權社會的反抗。 個體的成長必須鎮壓掉其它妨礙成長的內容,擺脫被環境、 他者的支配。在美國文化中湧現大量的「被害妄想」, 唯有提高被害妄想方能促進個體的誕生。 由此美國文化大量充斥著個人主義的東西。殺父、殺母、 殺夫是美國電影司空見慣的內容, 將上一代消滅才能成為完全自主的個人。 象徵式殺父也就是成長的基本前提。故此我認為從情感狀態的自我中心到互相尊重權利、 從家內在母親面前的那副嘴臉到市民社會的公共空間, 美國和中國比似乎都處於更高階段上。
「殺父殺母」的西方倫理文化是超越血緣意識的
基督教的《聖經》上有這樣的話:「你們不要稱呼地上的人為父親, 你們只有一個父親,就是天父。」(_馬太福音,二十三章)「我要使兒子疏遠他的父親,女兒疏遠她的母親, 並使媳婦疏遠她的翁姑,而去親近他們的仇人。 那愛父母勝過愛我的人,決不是我的追隨者。」(_馬太福音, 十一章)
這個「我」不是血緣的父親,而是一種超越的情操, 因而產生出博愛,是更高的進化。也因此催生出人道的關懷, 這也是國際人權公約中的博愛精神。也是神愛世人的內涵。
向前看的文化精神是充滿生命力的,會關注未來與創新, 也因此充滿了反省、探索的自由精神。 西方文化因而也衍生出了科學與民主。
人格問題今天應該成為中國人社會民主化中的重要課題。「 習李新政」今天追求長治久安,普世價値不學卻往後看, 孔孟之道又大泒用場。這是慢性自殺。
2014.5.20.